COPYRIGHT© 2013 Lilac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.
 
婦女專欄
回上頁
 
 
有關親子互動之情緒勒索議題
作者:劉仲矩 《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》  發表時間:2013年5月30日
 

  前述提及有關情緒勒索的觀念,其實在親子間常常發生。小孩呱呱墜地後,是父母眼中的心頭肉,無時不刻的關心與照顧,等到小孩會說話溝通時,那種心理的喜悅真是筆墨難以形容。但是隨之而來,就是許多的期望,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的心,便時常會成為親子溝通發生衝突的原因。

  現代的社會,小孩出生的少,自然受到父母較多的關注與期望,常常在口語中期望小孩在各種學校的成績或課外的活動表現優異,免不了就說了幾句:『我賺錢給你(妳)學才藝是希望你(妳)好,給你(妳)補習是希望你成績表現不凡,以後才會讀好學校、好科系、好的未來與好的將來…』,這是何等讓人感動的規劃與付出,但小孩不見得領情,喜歡沉浸在父母親不喜歡看到的情境中,例如鎮日打電動玩具,功課隨意應付,才藝愛學不學,惹得父母失望,進而破口大罵,爭吵,甚至情緒勒索孩子,凸顯了現代父母的難為。

  上述的情形我稱之為『期待型』的情緒勒索,也就是說以父母的期待來要求子女達到,因而造成子女產生反彈,甚至專門唱反調的情形。其實有一些理論如比馬龍效應,認為老師對學生有期待,會使學生表現更佳;但是期望過高或不切實際,反而容易造成小孩的挫折感,進而唱反調;並且在小孩心中,也無法體會這些在學業或才藝表現好,究竟長大如何的好,對他(她)來說,都只是一個模糊而不確定的想像。要大人接受一個模糊又不確定的想像都很困難,更何況要孩子如何體會?現代的社會已經邁向多元化,各行各業都有存在價值與令人尊敬之處,有待孩子多花時間接觸與瞭解,成功的過程也越來越長,無須封閉他(她)的世界與想像。

  從情緒勒索的角度來看,之所以會出現相關的行為,可能是小孩表現不如預期,其實這時父母需要的是耐心與時間的等待,不要再加深他(她)的無助感,孩子不容易找大人傾訴心理的壓力,同儕也不能給他(她)正確的觀念,因此我們會看到小孩離家出走,或者更多家庭的疏離感甚至家庭暴力的出現。是故,多多瞭解小孩是那一種類型的人,例如吃軟、吃硬、吃軟不吃硬、容易心軟、容易受影響等,進而擬定不同的對待方式,解決在他(她)心理面那些父母認為可笑的問題,才能讓他(她)繼續向前走,站在相同的立場想一下。不要過多不切實際的期望,並停止不必要的言語或肢體情緒勒索方式,例如不屑的眼神、輕蔑的口氣等,相信情況一定可以改善,畢竟,父母親重要的是以身作則。

 
 
▲TOP